在網路上看見這篇文章,我十分同意這位格主的文字與想法,轉貼部份如下,請大家連結回原部落格看看全文,並在為孩子或自己另外取一個不相干英文名字之前,想一想為什麼?需不需要?

 


*************為什麼我們要取英文名字?**********

 

在台灣,從五、六年級生開始到最年輕的一輩幾乎每個人都有個英文名字。

 

如果不是到國外留學幾年,我不會發現,並不是每個國家的人都會為自己特別取一個英文名字。的確,這是一個特殊的案例,一個台灣、中國大陸、韓國、香港、新加 坡特有的現象。為什麼這些地方的人要有個英文名字呢?頭一次碰到這個問題是1995年到英國遊學時遇到的,一個義大利同學這樣問我,我簡單地回答說:因為 我們擔心別人不容易發中文音,會不知道怎麼唸我們的名字啊!

 

可是這個回答在說出口的當下,立即覺得名不正言不順了,因為他的義大利名字比我的中文名字還難發音,他剛介紹完他的名字,我馬上就忘記他的名字怎麼發音了!而他並沒有因此而另外取一個英文名字,好讓別人能夠叫他!......(中間省略)

 

在 網路上搜尋了好一會兒,發現有人甚至將這個問題做成社會語言學研究,並發表成書,我非常好奇,要找時間來閱讀看看,我和老公也討論良久,不難發現,這種現 象應該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開始盛行的,很明顯的,它是一個現代性的問題。一個被西方現代化主宰後的社會現象,華人社會曾經一度掦棄傳統文化的後遺症,這其 中是否存在著某一程度的自我遺棄(self-abandon)或自我厭惡(self-hate)呢?

 

如 果我們對自己的中文名字感到很自豪的話,那麼為什麼我們在面對外國人時,不能大大方方地在自我介紹時用自己的名字?為什麼很多外國人並不在乎他們的名字難 不難唸,難不難記,而硬要我們記得他們的名字,而我們卻反其道而行要去牽就他們呢?更何況並不是所有有英文名字的人都有機會出國留學/移民/認識外國人/ 出國旅遊,那這些人取英文名字顯然不是為了讓外國人容易唸或記得他們的名字而取的,那取英文名字的用意在哪呢?......(中間省略)

 

關 於這些因為英文名字在外國人圈子裡所鬧出的笑話,還不只這一遭。自從當了英國媳婦之後,對西方人如何命名的文化開始有些了解,也開始意識到華人的這種取英 文名字的現象,在西方人眼中是一件多麼可笑與不可思議的事情。在華人圈子裡教過書的老外們,透過網路上不同的部落格/留言版中列舉了一長串讓他們捧腹大笑 的名字。總結起來,大概可以分成六類:

 

第一類:不應該是名字的字被用來當名字用。

 

第二類:把西方人的姓,拿來當名用。

 

第三類:自己創造英文名字。

 

第四類:取的名字不符合自己的年紀。

 

第五類:取了不雅的名字。

 

第六類:用非英語系國家人的名字或希臘羅馬神祇名當作是英文名字來使用。
......(未完)


以上摘錄自Kai-Ti在"月河"裡發表的文章。為什麼我們要取英文名字? (附有一段有意思的短片。)


***************看完了再繼續看我碎碎念喔~****************************

 

 

很認真的看完了這篇文章,心裡有很多贊成和感慨。

 

使用Michelle為英文名字是從國中開始的,當然是老師要我們另取一個英文名字,用了廿幾年了,以前也沒想過為什麼...

 

第 一次到加拿大時,剛開始還是使用護照裡的中文譯音,後來因為受不了外國人把自己的中文名字Jia-ling念得怪腔怪調cha~lin~(變成掐吝~重音 還放在第二音節),所以,決定還是使用Michelle比較簡單,至少不必在他們很努力地用怪腔怪調叫著一個不像自己的奇怪名字時,還得壓抑自己想糾正發 音的心情,裝出笑容來回應。

 

後來在溫哥華認識一位非常棒的老師Jason,讓我開始認真思考使用英文名字這件事,他總是很認真地問每一個學 生的名字,無論是什麼語言、多麼難念,他都很努力地練習將發音讀得趨近於正確,他很少使用我們另取的英文名字,他沒有明講,沒有像Kai-Ti遇到的外國 人一樣問些尖銳的問題,卻讓我感到自己的名字十分受到重視,我們在他身上感受到了自己的文化被認同、被重視的驕傲,這是從來沒有的。

 

我十分 感動,因此從那時起,我認真地考慮起使用英文名字這件事,我難道非得使用一個另取的英文名字嗎?雖然它跟著我超過了二十年,也彷彿是屬於自己了,但不知道 為何,當別人說著Michelle的時候,我還是會有"是哪個Michelle?"的感覺,彷彿我的下意識還是無法認同這"就是"我。

 

於 是,我做了第一個改變,在需要"英文簽名"的時候簽上自己的中文譯名Jialing,而非過去習慣的Michelle,哇!仔細想想,習慣簽 Michelle也十幾年了耶!我很愛練習簽名,Michelle其實不是個很容易簽得好看又流利的名字,後來習慣簽Jialing後,深深地感覺到:好 愚蠢呀!當初竟然從沒想到Jialing比Michelle還要適合當成簽名喔!

 

本想昭告諸親友,我的英文名字將改回自己的中文名的英文譯音Jia-ling,並將捨棄那個另取的Michelle(有時感覺Michelle好像只是一個代號喔!可惜,因為使用Michelle太久,要改實在很困難:

 

\要通知外國朋友們,要他們記得Jia-ling就是Michelle嗎?(他們知道,但要改口又是另一回事)

 

\要通知所有的學生和學生家長,請他們改口嗎?(對孩子的認知應該是一大挑戰吧!)

 

\要通知朋友嗎?(我試過在與朋友通email的時候署名改為嘉玲,並曾解釋原因,但好像沒人理我?大家還是回覆Dear Michelle...)

 

\要在網路上貼公告?(嗯...有那麼嚴重嗎?)

 

真的,我覺得這麼做實在太強人所難了!也許我意識到這件事的時間太晚了...太多人是以Michelle認識我,而非嘉玲或Jia-ling...對他們來說,Michelle就是我。

 

退而求其次地,我在工作和網路上的使用,還是繼續使用Michelle,但在不當"老師"的時候,我的英文名字都逐步地改為Jia-ling了(比如說信用卡)。

 

尤其是在正式發表文章 的時候就一定使用中文姓名,像我去年幫麥克書店寫了幾篇書評,他們以我的英文名字Michelle來發表,我便去函要求改為中文姓名。這種感覺很難解釋, 但對於自己產出的文字在正式發表的時候,還是希望能使用"真正"屬於自己的名字,而不是不知道是哪一個人的Michelle。

 

發表與專業領域相關的文字時是上述這個原則,發表創作文章時還是會用自己的筆名,後者是中學以後就有的習慣。(唯一的例外是我家小貓出書的時候,因為是部落格主彙整的一本書,就只好使用當時部落格的暱稱)

 

至於小蜜老師,那其實是一群可愛的小天使為我取的(因為覺得Michelle=蜜雪兒吧!)後來就被我視為是工作上的暱稱,專給孩子使用的。

 

老實說,我曾想過在工作上全面地改為自己的中文姓名,請孩子們稱呼我嘉玲老師,或比較符合美式學校對老師稱呼的方式Ms. Yi,但怎麼想就覺得這兩者都好僵硬、生疏、嚴肅,跟我的工作性質很不搭的感覺,Ms. Jialing也似乎有哪裡不對勁,於是就放棄改變了。

 

這 就是為什麼在孩子們第一次來到我的故事喵的時候,我不希望用英文名字稱呼他們,而希望用他們的中文名字(或家裡暱稱的小名),因為對幼兒而言,這從小就跟著他 的名字才有意義,而不是一個另外取來上課用的奇怪英文名字。熟悉的稱呼對於關係的建立有很大的幫助,對2歲小兒來說更是如此。

 

等到孩子們大一點了,我會詢問家長是否想另取個英文名字,因為開始學習Phonics,我希望他們會對英文名字的開頭字母有興趣,或者在說英語時如果提到名字時,語音能銜接得比較流利,畢竟勉強把中英文放在同一個句子裡,語調、語音都會不順且怪怪的。不過,現在想來似乎也不見得有其必要(尤其看完Kai-Ti這篇文章後),因此將來的日子裡我將不再強迫孩子們使用一個新的英文名字,假如家長們剛好也不想幫孩子另取一個英文名字,我便可以協助他們找出正確的譯音(因為有時候還是需要使用英文名字來做一些語言的練習,而且Kai-Ti文中提到台灣的這種文化大概短時間內是無法獲得改善的吧!)

 

你呢?看完了Kai-Ti和我的分享,你會怎麼決定呢?假如是即將去遊學的人,也可以好好想想這個問題唷~

 

*後記:

那麼Ryan從還在媽媽肚子裡還沒有取中文名的時候就被我們稱為Ryan,應該可以視為是家庭暱稱的英文小名吧! 畢竟他在胚胎時期就熟悉這個名字了呀!勉強地說,乾媽是英文老師也算是有使用英文名字的必要性嗎?(嗯~已經做了的事情,為自己找點藉口... 這跟我無法與Michelle完全脫離一樣,已騎虎難下了呀!)


Michelle (Jialing/嘉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