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嘉義市稅務出張所終於在地方人士不捨的眼光中面臨拆除的命運,再多的討論、再強烈的憤怒,不敵執政者遠大的眼光。年關將屆,新市長除舊佈新的作為,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常有朋友討論關於歷史對人的用處,我總想不到一種適切的說法可以支持歷史存在的必要性。現今台灣青壯年的一代,正是實施九年國教前後的產物,大家對歷史的觀感停留在求學階段對背頌史料的排斥與恐懼,課程的枯燥乏味似乎讓人避之唯恐不及。於是,歷史就這樣被遺棄了。


這樣的現象是可以理解的。在後現代文化的現象當中,傳統價值的動搖與崩解,伴隨歷史深度的消失,是頗具代表性的社會指標,身處一個全盤否定既有觀念、提倡多元文化的氛圍之中,的確很難想像到底人們為何要對過去幾十幾百甚至幾千年前發生的事念念不忘。


然而奇怪的是,很多人雖然討厭歷史,但還挺愛看古裝劇,對古時候事情發生的方式感興趣,對古裝劇中演員假裝成古代的歷史人物,把私生活公諸於世,或把歷史事件搬來弄去,可說是興致勃勃。對史料一無所知的態度底下,這些歷史人物及事件,對觀眾全無個人意義,看古裝劇好像是在看侏儸紀公園,對這些已經消失的生物感到很新鮮、很有趣,希望有機會可以看到它們活生生地再現眼前。至於這些恐龍跟自己扯得上關係嗎?說沒關係,似乎並不盡然;真要說有關係,實在也說不上來。


這就是歷史的斷層。


儘管如此,依然找不出非要留住歷史的理由。我又想到幾個月前終於開張營業的關渡水鳥保護區,以及捷運通車後更加出名的淡水老街,這些地方現在應該也是人聲鼎沸吧。長長的捷運淡水線,滿載著關渡平原年輕人的抱負,滿載著外地遊人的消費慾望,卻載不動老一輩關渡人的委屈與無奈。隨著都市的發展,河流漸漸死去,平原再也養不活關渡人。政府大筆一揮畫出了自然生態保護區,關渡人站在祖先賴以維生的平原上,靜靜地等著土地被徵收,這一等,就是二十年。賣了地,給下一代一點錢,離開這塊土地出外打拼,別再回來了。關渡平原的千頃稻田、淡水河口穿梭的魚群,只能留在被遺忘的歷史中,成為台北人永遠失去的記憶………。


因為如此,更找不出非要留住歷史的理由。歷史是一群人共同的回憶,這些共同的回憶滿載著這片土地的憂傷,沉重地讓人不知該如何繼續下去。馬庫塞(Macusse)在多年以前,寫「單向度的人」一書中早就預見:歷史的深度將會逐漸消失,許多人開始傾向使用沒有縱深的平面觀點做單一向度思考,單一價值或個體觀點可能無限上綱,曾經發生過的事不再重要。以前的人總認為記憶難以抹平,諷刺的是現在的人卻是找不回記憶。遺棄歷史的社會、失去回憶的人們,是不是就能擺脫傳統的束縛大步向前?還是陷入歷史學家所說的循環史觀之中?


在薄霧中,眾人充滿希望地盲目前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蜜 的頭像
    小蜜

    獨想的芭蕾伶娜

    小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